华严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路西。1661年华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4年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华严寺初建於辽代重熙七年,即(公元1038年),为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辽金佛教寺院建筑群之一。现占地面积约为66000平方米,华严寺坐西向东,南北长208米,东西宽298米。
从前至后分别为:山门、普光明殿、大雄宝殿、薄伽教藏殿、华严宝塔等,共有30余座单体建筑整体布局严谨。庄严消穆,华严寺又分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,原来是中间隔一道墙,现在合二为一。
薄伽教藏殿:“薄伽”是印度梵文的译音,是佛的意思,“薄伽教”便是佛教,“薄伽教藏”便是佛教的经藏,而薄伽教藏殿就是专门存放佛经的殿堂,与藏经楼和藏阁的功能相同。
一般情况下,城市里的寺庙都是座北朝,而华严寺的山门是朝东开的,华严寺始建於辽代,据说契丹族特别的祟拜太阳,把太阳当神明,认为太阳为万物之灵,契丹族人每天早上都会面向太膜拜,甚至把自的帐篷,房屋,门窗也是向东开的,所以上下两个华严寺的山门也都向东开。
华严宝塔是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,塔高为43余米,塔下有近500平方米的地宫,塔内供俸高僧舍利以及千余尊佛像。
大雄宝殿是上华严寺的主要建筑,据大同市志记载:此殿是金天眷三年(1140年),依照旧址重建,“大雄”为释迦牟尼的德号,意思是佛有大神力,能降伏四魔,故名大雄,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高的台基之上,殿前设月台,月台南北侧建有钟亭和鼓亭,月台前尽端建有面阔三间木牌枋,正面上书“灵鹫华台”,背面上书“梵宫内院”。月台周围砌砖围栏,月台中央置辽代大康二年(1076年)高2.8米的八角陀罗尼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所铸铁质焚香炉。
大雄宝殿内存有明代雕塑32尊,殿内主供五方五佛,殿两头立有二十诸天像,殿内四周墙壁上绘佛教故事壁画,虽经后人重新装彩,仍不失为清代巨幅壁画佳作,构图繁复,色彩斑斓,与大殿壁画和金身佛像交相辉映,使大殿内更显得金壁辉煌。
殿内北侧前立明代成化元年(1465)碑一通,为唐代王勃奉敕撰写的《释伽如来成道碑》。殿内南侧前并列碑两通,一为明代成化九年(1473)《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》,另一通为明代万历九年(1581) 《上华严寺重修碑记》,记述维修、增建设施的概况,同时也是大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的最早的记实。
殿内东北角石碑前置铁钟一口,高1.02 米,钟上铸有“旹宣德五年庚戌九月吉日造”题记,金刚宝座前中间置石雕香炉5件,石雕净瓶6件,均为晚期制作。大雄宝殿月台石阶两侧墙壁上砌砖雕刻,北侧为永嘉禅师语录,南侧是黄蘖禅师语录,为清代书法家崔卿云所书。
大殿月台下建南北楼阁,北为地藏阁,南是观音阁,楼阁与厢房相联接,院中设过殿,过殿内原有韦陀、伽蓝像(已拆毁),过殿两侧用两道院墙4个过门相隔成前后院。内是圆门,外为方门,寓意做人要方正圆融。站在距内圆门十米处中间位置向外观看,酷似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,好像又在提醒世人,只有从钱眼里钻出来才会逍遥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