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子山位于南京城西北,濒临长江,海拔78.4米,占地14公顷,周长2公里。狮子山虽不能与巍峨之昆仑、秀丽之匡庐相比,但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,它曾两度被帝王所冠名。据史书记载,狮子山(原名卢龙山)面临大江,从江北遥望此山,“吴樯远眺,看隔江螺髻离离”,也就是说山的形状犹如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髻,绿树成荫,峰林叠翠,当时人们俗称之为青螺山或北山。
公元317年,东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到此,见山岭绵延,远接石头,乃江上之要塞,像长城边上今河北省的卢龙寨,故赐名卢龙山,从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隋、唐、宋、元等朝代沿用了1000多年。
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上指挥伏兵8万,打败了陈友谅40万军队,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。朱元障称帝后,为纪念这次决定性胜利,于公元1373年9月,又一次驾临卢龙山,下诏要在山顶建造一座阅江楼,并亲自撰写了《阅江楼记》,其中有“一山突兀,凌烟霞而侵汉表,远观近视,实体狻猊之状,故赐名曰狮子山”(狻猊即狮子)。公元1374年起,狮子山之名沿用至今。
狮子山和龙蟠(钟山)、虎踞(清凉山)成鼎足之势,是古金陵的天然屏障。狮子山是金陵城的西北门户,东有溪水注平陆,西控大江,地势险要,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1963年,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曾在狮子山北隅明代南京城墙内,发现一段全部以六朝砖垒砌的古城墙,个别修补过的地方还发现镌有“靖安塘湾水军”和“池司前军”的宋砖,证明六朝和宋代曾在狮子山屯驻重兵。1853年3月,太平军为了迅速攻下江宁府(今南京市),避开狮子山的正面攻击,从静海寺挖地道至仪凤南面城下,用炸药将城墙炸一豁口,使大军冲进城内,占领了江宁府,并把江宁定为太平天国都城,改称天京。据史书记载,从1874年起,清政府还在狮子山筑起永久性江防工事,建了炮房、弹库,安置了大炮,遗址至今尚存。